微粉网讯: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国际氯碱业的区域竞争力格局显现微妙变动:低能耗发展和行业法规的完善使得欧美氯碱生产向合理化方向发展,而亚洲尤其是中国氯碱业仍在与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作斗争。在昨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氯碱会议上,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理事长李军提出,中国将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降低能耗促进氯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能过剩的消化对于中国氯碱业既是老生常谈,也是时刻制约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氯碱生产的主要化工产品为烧碱、PVC等,据HIS公司化学顾问罗家焕介绍,2013年上述两种化工产品的产能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产能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在国际竞争中,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中国氯碱相关行业开工率较低;加之较低的产能利用率带来的高成本,中国氯碱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显示国内PVC产能从2008年的1581万吨逐年递增,到今年已经达到2590万吨;2008年至今的烧碱产能也在逐年上升,增长比例近60%,其行业开工率东部地区达70-80%,西部地区达80-100%。李军表示,尽管新增产能仍存在,但结合目前宏观经济状况看,其增速明显趋缓。“目前中国氯碱产业产能表现为有进有退,保持低速增长”,李军说。“进”表现为新的工厂和项目上马仍在继续,但落后产能的淘汰也同时进行。李军透露按照政策要求,隔膜法装置的生产方法淘汰和小企业关停将在2015年底带来将近3百万吨产能的退出。
对此,罗家焕表示面对行业生产的高现金成本和过剩产能,亚洲及中国应主动放缓行业扩张,通过建设热电联产等优化电力成本手段增强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且要关注企业重组的后期整合。
据悉在目前的产业整合进程中,由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正在加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称,每年中西部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基本提高2-3个百分点。氯碱产业的生产格局变动会形成产销两极的局面:生产在中西部,消费在东部沿海。面对中西部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运输增加的物流成本,李军认为考虑到绝对的能源原材料优势,中西部完全可以消化相应增加的物流成本;而企业生产虽会部分增加环境成本,但这是成长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所必须经历和承担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