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路径: 驱动创新升级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关键在科技成果的应用,谁有先人一招的高科技,谁就能占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山西三元炭素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智告诉记者,该公司根据企业实际,依靠自主创新平台和科技研发基地,打造综合竞争力。其主导产品炭电极填补了国内空白,助推金属硅行业的快速发展;自主研究开发的立式内串石墨化炉,在密闭环境下进行石墨化,减少了环境污染,生产中挥发的气体收集后作为燃料再利用。目前该公司围绕矿热炉用炭电极、石墨电极、碳纤维、特种炭材料,在生产工艺、装备技术方面已经获得10多项专利技术、30余项专有技术。
山西利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利告诉记者,该公司在推广应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设备研发的同时,对产品研发也进行了全方位、大投入、高层次的开发应用,公司会同国内几家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路用再生炭黑沥青改性剂》已经通过交通部立项审核。该公司的热解炭黑产品正在青藏高速路冻土地带做运行实验,明年3月项目验收。验收一旦通过,热解再生炭黑在国内的需求量将达到60万吨,按照目前的协议价格每吨4000元计算,光热解炭黑一项,将产生240亿元的市场份额。
山西交城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已建立规范化技术创新开发流程,力求通过创新实现效益最大化。该公司已拥有工业化生产煤系针状焦高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手握数十项国家先进技术发明专利和核心专有技术,形成年产15万吨煤系针状焦生产能力,缓解了我国针状焦市场资源短缺的压力。
规模路径: 打造行业航母
“大同煤质活性炭企业小而全,难以做大做强,唯有形成规模才能抗击市场风浪。”大同煤业金鼎活性炭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宝山告诉记者,同煤集团原有一个很小的活性炭公司——大同丰华活性炭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煤气厂1996年投资兴建的,年产能为5000吨煤质活性炭,主要产品有原煤破碎活性炭和粉状活性炭,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品种少、大众化、规模小,产品缺乏竞争力,该公司产品在国际上虽有销量,却没有价格“话语权”。
刘宝山介绍说,大同作为全国最大的煤质活性炭基地,其特有的优质侏罗纪弱黏结煤非常适合加工优质活性炭。同煤集团有近3亿吨侏罗纪弱黏结煤的优势资源,集团决策层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把活性炭产业做强做大,开始建设年产10万吨煤质活性炭项目。项目设计年产能10万吨煤基活性炭,包括年产5万吨水处理压块活性炭、4万吨气体脱硫脱硝活性炭、1万吨净化原煤破碎活性炭,总投资11.8亿元。目前破碎炭生产线已于今年7月试产,脱硫脱硝炭生产线计划8月试产,压块炭生产线将在今年年底试产。
“年产10万吨煤基活性炭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6亿元、年利润1.23亿元,规模效应突显。”刘宝山介绍说,该项目采用最先进的耙式炉和外热式炭化炉设备,达产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煤基活性炭生产基地之一。项目投产后,企业将抢占煤质活性炭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话语权”,成为行业的“旗舰”企业。
园区路径: 发展循环链条
“企业进入园区之后,既能够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而且便于实现产业链条的完整性,获得综合产出效益。”山西晋坤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亚军告诉记者,以前该公司生产成本比较高,市场竞争力也不强,自从进入平鲁北坪循环经济园区后,企业可以享受到园区直供电、直供气的优惠,原辅材料的大型车辆运输也不受时间管制。企业过去的供热系统依靠燃煤,生产工艺不稳定,如今利用园区内统一直供的天然气,产品品质明显提升,特别是园区内正在建设的、利用劣质煤制天然气项目建成后,供气直线距离不足500米,成本将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也将大幅提升。目前,公司煅烧高岭土年产能已经达到12万吨,市场前景看好。
山西阳煤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园区一位负责人说, 阳煤集团以往主要直接销售煤炭,现在按照突出主业、强煤强化的战略思路,在做实做优农用化工、基础化工和装备制造三个传统板块的同时,该公司还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重点板块,在太原化工新材料园区,通过对煤炭的深加工,使产品附加值增加到原来的10倍。企业将煤焦化里面的副产品焦化粗苯作原料生产苯,既将煤炭副产品吃干榨尽,使煤炭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又形成了循环产业链条。按照规划,整个园区建成投产以后,产值可以达到110亿元,利税达到20多亿元,年消耗原煤量220万吨。
“现在我们正在抓紧办理进入园区的相关手续,目前200亩用地已获得大同市政府的批复,届时公司将成为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的科技研发、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利用高端循环企业。”孙永利表示,山西环保科技公司拟进驻大同市装备制造园区,计划投资3.6亿元实施改扩建项目,其中一期工程用地150亩,包括废轮胎热解设备制造项目、废轮胎综合利用装备制造项目、废轮胎原材料库(具备市场功能)项目、大同市新能源研究所项目;二期工程计划用地50亩,包括巨型废旧工程轮胎综合利用项目和废轮胎钢丝制造铸钢制品项目。项目预计年可回收利用30万吨废旧轮胎,实现总产值16.1亿元、利税2.3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78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