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让供应商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京津冀:共谋区域协同发展“一张图”

   2016-04-13 3530
核心提示:作为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
       作为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对于打破三省市“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进一步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以《规划》为指导,审议通过了各自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目前,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经对下一步协同发展工作制定了详细规划,一些规划将陆续推出。如河北已编制完成《河北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规划》《河北省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规划》等4个专项规划,以推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正在制定中,有关部门也积极研究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确保天津自贸试验区试点成功的改革经验及时复制推广到京津冀地区。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三大战略之一,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那么,根据《规划》以及京津冀三地的“十三五”规划及其他规划,推动协同发展,具体妙招有哪些呢?

A、三地携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何为北京的核心功能?2014年2月,习近平考察北京时曾对北京的核心功能明确定位: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什么是非首都功能?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忠认为,非首都功能主要有两大类,首先,从经济角度考虑,一些相对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辐射的经济部门;其次,区位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公共部门。而疏解去向,除了河北、天津等周边区域,还包括从市区疏解至郊区。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交通、生态环保、产业、科技等一批专项规划相继出台实施。《规划纲要》及一批专项规划的实施有序推进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功能疏解先行启动项目顺利推进,一批区域性、专业性批发市场已外迁,部分学校、医院等有序向外疏解转移,北京市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市通州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

北京需要将低效益的经济部门和低辐射的公共事业部门转移出去,但这个转移过程不是简化的“甩包袱”和“接包袱”,而是旨在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空间,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生极。如果不能清晰划分区域内三地的经济职能,而是争抢相对高效益、高附加值、能获得高投入的项目,那么产业的转移对接就可能出现梗阻甚至无序现象,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就无法形成平衡的、有利于内涵集约发展的新经济格局。因此,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求区域内各经济重心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补型财政机制,建立利于整体利益增长的决策沟通和配合机制。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调整退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有序疏解迁出。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京津双城联动,加强与河北合作,打造高端产业发展带、城镇聚集轴和核心功能区。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立足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河北“三区一基地”定位,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以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为着力点,聚焦承接疏解、补齐短板,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河北省全面落实。

具体来说,就是“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制造业功能向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和合作共建园区聚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向资源相对集中、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聚集,服务业功能向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明显的地区聚集,行政事业性机构和企业总部功能向首都‘一小时通勤圈’内的城镇聚集。精准打造承接平台和载体,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载体,支持环京津区域、沿主要交通轴线具备条件的中小城市建成‘微中心’,加强产业园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建设,合作推进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京冀中关村(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共建园区建设。”

B、交通先行协同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是突破口,需要“先行”。

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以下简称《交通一体化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将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同时,京津冀地区还将统一机动车注册登记、通行政策、机动车排放标准、油品标准及监管、老旧车辆提前报废及黄标车限行等政策。

《交通一体化规划》指出,要实现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推动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等运输节点设施建设,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与城市轨道、地面公交、市郊铁路等设施的有机衔接,鼓励“内陆无水港”“公路港”和“飞地港”建设。建成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与城市轨道、地面公交、市郊铁路等设施的有机衔接,实现“零距离换乘”,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换乘时间不超过10分钟。要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农村客运班车实现定线定点、全线定时。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为了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2017年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实现交通“一卡通”。

《交通一体化规划》还提出将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重点建设京津冀区域城际铁路网,连接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线路规划范围内10万及以上人口的城镇设站。推进建设北京市、天津市市域(郊)铁路,适时启动石家庄市市域(郊)铁路规划工作。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首都外环线、北京新机场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协同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未来,以北京为中心,50到70公里半径范围内将形成1小时交通圈。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以海空两港为核心、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运输为主体、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打造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推进交通智能管理、运输服务、安全保障一体化。加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建设国际一流枢纽海港,完善集疏运体系,形成“北集南散”港口功能布局,深化港口群、机场群合作,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强化辐射功能。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着力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北京平谷线等京津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向河北省延伸,积极谋划亦庄至廊坊、房山至涿州、大兴至固安、通州至燕郊轻轨项目建设。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拓宽国省干线“瓶颈路”。加强津冀港口协作,携手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构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半小时交通圈、京津冀核心区域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

C、区域联动五年实现“碧水蓝天”

2015年,环境保护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三地无论是从合作、政策、投入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从定期会商、联动执法到统一重污染预警标准,一年来,三地在协同治污方面不断摸索,做到了“1+1+1>3”。

在大气治理方面,通过前期的尝试和摸索,2016年3月2日,面对新一轮雾霾的袭来,北京、天津、廊坊、唐山、保定、沧州六市首次统一实施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同步发布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响应措施。预警标准的统一,为三地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奠定了基础。

水污染防治方面,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环保部门签署了《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环境污染问题联合处置协议》,正式建立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水环境污染联合执法机制。这一协议的签署,对进一步防范跨京津冀凤河西支、龙河环境水污染纠纷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管控,有效预防与处置跨京津冀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确保区域内的水质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治理环境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特别对于治理污染面积大、任务重的河北省来说,资金保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京津冀紧密抱团,北京、天津担任起帮扶责任。“目前,京津已经开展结对帮扶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大气治理,并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北京支持廊坊、保定4.6亿元,天津支持唐山和沧州4亿元开展大气治理工作。”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庄志东说。

在合作、政策、投入的基础上,2015年12月30日,京津冀就环境问题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了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问题的提出,为三地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对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乃至三地政府“治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挑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河北团代表会议上表示:“今年河北省将不新建电厂、关停一批水泥厂,目前河北省已经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240亿元,预计3到5年内,京津冀地区的空气将明显改善,我对此非常有信心。”

不仅如此,河北省还提出了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后10位的目标,治理雾霾的态度十分坚决。与此同时,天津和北京也对环保下达了重任,天津提出,PM2.5年均值下降25%;北京将实现,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

除了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水环境质量方面,三地也将“重拳出击”,力争实现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3%。

其中,河北省计划五年内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天津“十三五”期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地表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北京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河道黑臭水体。

“十三五”期间,天津全面深化清新空气行动,从控煤、控尘、控车船、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污染几个方面加大治理力度。严格落实“三无”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873名专职网格监督员的作用,设置271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基本实现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

同时,天津将对口帮扶河北两市,目前共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河北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其中投入2亿元支持沧州市燃煤锅炉综合治理、散煤洁净化治理等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投入2亿元支持唐山市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替代、民用燃煤洁净煤替代等大气污染治理项目。

从五年规划来看,京津冀地区已经对大气、水污染治理进度下达了“硬任务”。从国家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清晰地描绘出,未来五年内三地的水将更清、天将更蓝。

从各描前景,到一张蓝图,从各自为政,到携手并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治理思路和融合方式发生重要转变。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级试验区,京津冀正在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必能提升整个地区的“发展指数”,推动三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深度整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hbhb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冀ICP备15025522号-1  |  冀公网安备130121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