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治理和化解产能过剩任务依然艰巨,供需结构失衡、企业资金偏紧、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都是河北工业躲不开、绕不过的关口。省工信厅将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持续加力推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去产能,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制造强省两大战略,加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力促产业迈向中高端。 去产能 严格环保、安全、能耗、质量、技术标准,实行差别电价、水价,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市场机制化解钢铁、建材过剩产能 传统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接近90%,仍是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主导力量。 “全省工业系统要抓住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今年,省工信厅将按照“五个一批”的思路,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加快扭转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被动局面,确保11月底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省工信厅提出,将聚焦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严格环保、安全、能耗、质量、技术标准,实行差别电价、水价,淘汰一批。提高产能利用率,重点推动沙河玻璃企业重组,鼓励冀东、金隅、中建材等并购其他水泥企业,支持企业退出环境敏感地区,加快退城进园、向沿海布局,同步实施减量置换、改造升级,通过整合重组和布局优化整合一批。强化供给升级导向,引导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向后端延伸,推进产需衔接,拓展市场需求消化一批。 省工信厅也提出明确要求,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会同有关部门,对技术含量低、没有市场前景、长期处于停产状态、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僵尸企业,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风险共担机制,坚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接国家政策,争取资金支持,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处置僵尸企业退出一批。引导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转移一批。 降成本
开展工业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为重点,引导企业开源节流、压缩非生产性支出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负担重是我省企业面临的一项难题。
“我们将充分发挥省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作用,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建立和完善跟踪督促机制,组织开展正税清费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配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加大违规收费行为查处曝光力度,坚决遏制乱收费行为。”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起,我省全面开展工业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为重点,引导企业开源节流、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减少“两金”占用,全面清理产成品占用资金和应收款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展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在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掀起降成本、促管理、增效益热潮,全面改造生产流程、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不断增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省工信厅深入推进开展企业项目帮扶专项行动,按照持续帮扶、深入帮扶、精准帮扶要求,完善分级分包、分类帮扶和相互协同、上下联动机制,集中突破资金和市场两大难题。 补短板 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促进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产业创新提升,推进诚信体系建设,重振消费品工业市场地位 “我省将加快弥补产业短板,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促进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产业创新提升,推进诚信体系建设,重振消费品工业市场地位。”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要求,我省将制定实施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电子、建材等重点行业分业施策专项方案,推进产品升级、转型转产、扭亏增盈。 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抓好唐山钢铁转型升级试点建设,以钢材产品替代进口为抓手,改善品种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化工产业精细化,加快延伸产业链条,谋划一批精细化工重点项目,着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推动建材产业绿色化,开展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加快部品化发展步伐,促进绿色建材、钢结构、铝型材在教育、交通、水利、通信、城建等领域应用,启动绿色建材下乡,支持绿色农房建设。 转新业 落实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汽车等专项规划,打造新的主导产业 目前来看,我省工业经济增速和效益与先进省份的差距有所扩大,其原因主要是动能转换没跟上,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提升不足。
专家分析,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十三五”特别是近两三年的战略窗口期,不能用好各种机遇特别是河北独有的重大机遇,就有可能在新一轮调整中再次被甩到后面。 “落实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汽车等专项规划,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以大数据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打造制造业新的主导产业。”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起,我省将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服务措施,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全省将重点推进实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高档数控机床等专项,积极申报高端设备及重要零部件进口减免税项目。加快建设石家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推广太阳能光伏应用示范。落实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新药研发力度,鼓励医药企业加快向高端生物制药、大健康领域布局。落实国家新材料进口替代工程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费补偿机制。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成8万辆整车、10亿安时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制造业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制造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引导制造企业剥离物流业务。(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