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强势油价并没有像过去3年来给下游石化产品的明显提振,这从LLDPE与原油的比价走势可见一斑。特别是对与亚洲聚烯烃生产密切相关的BRENT原油来说,比价始终处于过去5年来的低位。因此,原油上涨只能在金融市场上给石化产品带来短暂刺激,后者真正的上涨趋势仍取决于供需失衡。 原油素来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全球大宗商品的风向标之一,油价涨跌能反映全球经济冷暖;其次,作为石化产品的成本端,决定着下游产业链各品种的成本与利润,从而影响生产企业对后续几年的投产计划、产量与供给。 但石化产业链初始投入成本及规模都偏大,生产周期偏长,一旦投产,只能通过短期调整开工率来确定供给。如果由于经济危机形成全产业链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些微量调整都不足以改变供大于求的整体趋势,就将形成产业链的弱周期。 以聚烯烃产业链为例,自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由于2009-2010年间布伦特原油始终在90美元下方运行,亚洲地区聚烯烃产业链利润大幅攀升,从而刺激了企业持续新增产能并在2011-2014年集中释放。但终端需求却没有因危机后的经济刺激政策而出现实质性好转,供给过量造成库存高企,导致2011年至今的石脑油和LLDPE生产毛利大幅走低至负值。再加上近两年中东地区低价乙烯开始冲击亚洲市场,后续几年将大规模供应,可以预计聚烯烃产业链进入了产能集中释放、需求转弱的弱周期。 而LLDPE最贴近终端市场,拥有一定程度的定价权,在农膜的刚需支撑下,贸易商可以通过灵活调整库存来适应包装膜需求的下滑(农膜占比20%,包装膜占比70%),反映为“再库存化”和“去库存化”两种趋势。例如,自2011年开始,贸易商和下游需求企业受到2010年再库存化的影响,累计供应持续增长,价格大幅回落,市场逐步进入去库存化的进程。三季度大宗商品全线暴跌之后,由于农膜生产保持旺季需求,LLDPE月度供给出现最高15万吨的缺口,在华东华南地区出现了一轮低价货源的抢购潮,价格反弹近10%。 今年上半年,随着春季地膜的需求启动,一季度价格延续强势,但塑料制品行业受到全球宏观动荡以及中国经济持续下滑而表现低迷,贸易商和下游生产企业拿货意愿低,再加上原油大幅回落,LLDPE价格连续回调近9%。低价格促使石化厂提高检修频率,产能利用率从年初的100%降至85%;而进口贸易商虽然有进口盈利的预期,却并不提高订单量,总体社会供给维持低位,接近去年四季度水平。市场依然维持去库存化的思路。(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