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危险化学品事故全过程遥测预警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中期总结会在北京举行。该项目是我国危化品安全领域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973”计划项目。项目研发了可对7000米内事故物质进行直接检测的新技术,并将解决该领域关键科学问题,避免危化品事故信息感知中的延时和失灵,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建设、支柱产业发展和国防安全等重大需求。 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郑小平表示,该项目将以实现总体目标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为双驱动研究导向。总体目标是以危化品物质的遥测为核心,建立事故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和应急处置集成平台,消灭危化品事故的元凶——信息感知的延时和失灵问题。而事故物质在危化品事故全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遥测理论与方法,则成为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该项目将通过研究事故物质在致灾、灾变、减灾过程中的数值模式和监测模式,建立事故致因理论,同时建立微波谱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期完全实现事故物质的直接探测。 据介绍,该项目已经研发了危化品的太赫兹探测技术、360度旋转的红外遥测技术,并且在危化品的大气迁移扩散过程和大规模人群紧急疏散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较为可行的方案。研究人员表示,采用该技术可直接检测到7000米范围内的事故物质。而目前国际上对于化学物质的检测普遍采用质谱技术,但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采样方法和抗干扰性难以满足危化品事故的场面监视。 未来,该项目将重点研究危化品太赫兹探测和红外遥测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和智能化识别问题,同时将大气迁移扩散过程和大规模人群紧急疏散方案嵌入设备中,以期建立危化品事故全过程遥测预警的大系统装置。届时,探测装置将可在重点区域(如油气工程、化工车间、机场安检、重要公共场所)安装,辅以负载探测装置的直升机、巡逻车、机器人等,实现监测立体空间内的无缝隙化遥测,防止化工过程事故和毒气恐怖袭击的发生。 调查显示,危化品事故已占全球重大事故的50%以上。2011年1~7月,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发生事故343起,其中危化品泄漏占35.3%,位居第一;而火灾占31.8%,爆炸占26.5%,很大程度上也均缘于危化品泄漏。(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