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建与教学科研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晓庄学院搭建了多个“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电子工程学院“太赫兹技术应用创新孵化基地”为典型,深挖应用场景,辐射“生物医药检测”和“生物可降解材料检测”等多领域,让教师和学生的成果得以快速孵化落地。
近期,该校电子工程学院“太创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师生,通过调研省内多个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后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从城市逐渐蔓延到了乡镇、社区和农村。而农村垃圾主要来源于厨余、塑料包装以及塑料地膜垃圾等。
结合国家“限塑”“禁塑”和“双碳”政策,师生们认为推进可降解塑料替代品势在必行。只有积极研发推广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塑料制品“源于自然,回归自然”,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但在实践操作中,师生们发现,随着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逐步广泛应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包括:因缺乏材质快速鉴定方法和相关国家检测标准,导致可降解塑料市场鱼龙混杂,反而加剧了“白色污染”;缺乏覆盖可降解塑料制品原材料合成、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和废弃回收全周期评价体系,导致可能出现的化学风险物质无法进行有效评估等等。
基于此,南京晓庄学院太赫兹技术应用创新团队,梳理社会和行业需求,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和权威质检部门,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了一个从原料生产到回收降解,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全周期评价体系并助力推动形成“区块链+环保+社区治理”的新格局。该团队首次全面梳理和整合了可降解高分子产品从原料合成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使用中可能引入的风险物质;在可降解材料和不可降解材料材质快速鉴定方面,首次融合多光谱技术,打开快速无损检测新时代;在降解性能检测方面,打破国标GB/T19277.1规定的的受控堆肥实时监测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方法,引入太赫兹特征峰有效面积表征法,实现一次性检测样品数量由一到百的突破,给行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曙光;在可降解塑料制品货架期、保质期检测方面,首次提出了基于太赫兹光谱技术的特征峰分析法,用于快速测定产品的剩余货架期,保障消费者权益。
南京晓庄学院有关人士表示,生态环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更是培养人才的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