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来宾桑园统计总面积约55.97万亩,是全区除河池外第二大桑蚕生产基地。作为自治区千亿元碳酸钙产业发展重要基地之一,来宾的碳酸钙资源丰富,其储量、品位均居全国前列。新兴产业看“两白”,深入推进蚕丝绸和碳酸钙产业健康科学发展,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焦点。 产业发展欠“绿色”,缺高端;生产方式方法落后,产出率低;集群效应未凸显,产业单一等,当前受产业结构不合理因素影响,“两白”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产业如何忍痛求变、创新突破?我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机械制造、茧丝绸、碳酸钙三大新兴产业”,坚定了全市上下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心。 政策倒逼、环境倒逼、机制倒逼,更凝聚了我市积极融入全区千亿元碳酸钙产业布局、打造茧丝绸循环经济的力量。目前,《来宾市推进百亿元碳酸钙产业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成型,重点发展碳酸钙资源聚集区合山市、武宣县两个区域,协同发展忻城、兴宾三五两个区域。合山、武宣两地的碳酸钙(白云石)产业园发展已初具规模,前景可期。象州承接“东桑西移”,石龙工业园入驻有华佳丝绸、丝绸之路等企业,该县已初步形成捻丝-绢纺-织绸(梭织、针织)-印染-丝绸服装加工等产业链,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 注重挖潜延伸让蚕丝绸“破茧成蝶” 近年来,我市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切入点,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产业化”的生产模式,积极培育推广适应气候、生长良好、产量高的优质桑苗。同时依靠建设现代化大型蚕种场,推行科学化、标准化养蚕,完善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推动全市桑园面积大幅度增长,蚕茧产量、产业产值实现较大增长。2014年,全市桑园统计总面积约55.97万亩,年养蚕约152万张,实现桑蚕产值21.4亿元。 当前,象州县依靠“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桑蚕主产区培育了万亩优质桑园和原蚕生产基地,惠及农户5万多户;忻城县推进桑蚕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生态化发展,引进多家桑蚕加工企业,形成了种植、加工、仓储等较为完整的桑蚕产业链。 “以优质蚕茧产区为中心,鼓励缫丝生产与桑园发展相结合,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的茧丝绸加工企业,同时加强资源深加工开发利用,侧重桑蚕茧丝绸产业横向发展,以桑蚕资源为依托,加大桑资源综合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利用缫丝废水提取保健用品等高附加值商品。”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激发产业新动力,我市在下阶段的产业发展规划上,明确了思路及方向。 瞄准高端发展把小石头做成大产业 位于合山市北泗工业园区的合山东来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依靠本地丰富资源,瞄准碳酸钙研发、生产、应用技术革新,现已形成年产纳米碳酸钙5万吨、重质碳酸钙5万吨、轻质碳酸钙10万吨的生产线。生产中产生的石灰煤渣统一收集供给水泥厂、砖厂做原料,工业及废水经过回收处理并再利用,实现真正节能减排、清洁生产。 “来宾要坚持轻重并举、相互促进,优化企业生产和技术,延长产业链,形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产品真正体现功能化、精心化、高附加值化。”去年11月,在来宾召开的中国碳酸钙行业专家组工作年会上,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陶连印对我市碳酸钙发展作出这样的建议。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2014年3月,我市结合实际制定《来宾市百亿元碳酸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打造百亿元碳酸钙产业的发展目标,为指导规范我市碳酸钙产业设置了准入门槛。紧接着,下发实施《关于促进碳酸钙(石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措施,强化了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 按照发展规划,我市将重点推进碳酸钙资源聚集区合山市、武宣县两个区域,协同发展忻城、兴宾三五两个区域。高起点规划,突出专业园区的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高效率建设,突出园区基础设施、产业项目配套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积极打造合山市纳米碳酸钙产业园、武宣县白云石产业园、忻城县石材加工产业园和兴宾区三五石材及碳酸钙加工产业园这四个专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两白”作为我市的新兴产业,正蓄势勃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将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来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