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将石化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优势产业,着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如今,新区石化产值已占全市石化总产值的60%以上,占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近三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已成为本市和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拉动力量。 随着中石化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竣工投产,高质量成品油、乙烯等化工基础原料、液化气等产品生产数量实现爆发式增长,年新增原油加工量724吨、乙烯85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并带动下游产业及配套工程投资约1000亿元,形成了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也使新区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及深加工基地。与此同时,其他石化重大项目也在快速推进。天碱搬迁改造、聚氯乙烯产业升级、大沽化苯乙烯和ABS、LG渤化氯乙烯等一批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技术和产品相继投产,年生产聚氯乙烯达到157万吨、环氧丙烷达到15万吨、聚醚及聚醚多元醇达到10万吨、环氧氯丙烷达到6万吨、四氯化钛达到5万吨,钾、溴、镁等盐化产品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 新区石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天津市“双城、双港”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建设200平方公里的南港工业区,作为承接天津未来30至50年重大石化项目的唯一承载地,正在逐步改变布局分散的格局,实现集约化、集聚化发展。依托大乙烯、大炼油、渤海化工园等重大项目带动,新区石油化工产业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主、从石油勘探开发到炼油、乙烯、化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跨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去年,新区被工信部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雄厚基础的新区石化产业,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石油、石化、化工三大行业齐头并进,位于新区主导产业的第一位。 随着产业加快发展,新区石化产品规模显著提升。这里拥有纯碱、烧碱及氯产品、原盐、橡胶及塑料加工制品、基本有机化学品等11大门类2000余个品种,烧碱、原盐、顺酐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聚氯乙烯总产能为世界第七,天津碱厂的“红三角”、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红三晶”、国际联合轮胎橡胶有限公司的“天力”、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天工”等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新区企业还自主开发了顺酐催化剂、农业子午线轮胎、氯乙烯加氢除乙炔、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等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天津日报 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