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厂11年后,张志勇第一次发现,用音乐描述工作环境,也能成为醒目的身份标签由其作曲的《骄傲的方大工人》,已成为同事手机中的必存之歌。 “现在才真正感觉到,这企业是我的。”31岁的他在歌中唱道:“中国化工业的摇篮……手连手,肩并肩,创建我们新的家园。” 作为辽宁最后一家完成改制的大型国有石化企业,1939年建厂的锦化集团位于葫芦岛市,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特大型企业和全国18个大型化工生产基地之一。但受累于资产经营效率低下等各种问题,2010年3月底,锦化集团资产负债率已高达143.2%。直到2010年7月,民营企业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成功入主锦化集团。 “只要不主动离开的员工,就全部吸收。”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方大化工”)副董事长易风林介绍说,“企业原有约6800人,最后留下约6600人。” 不过,弥漫在人群中的,却更多是观望与怀疑情绪。“宁可嫁给打工的,也不嫁给化工的”2010年8月前,由于企业长期处于亏损局面,年轻员工的工资收入仅在500-600元左右,甚至被动地成为“啃老族”。 企业资不抵债、员工收入低,无力偿还员工到期的集资款和各种社会保险……“即使结婚了,也需要从父母家寻求帮助。”入厂十几年的林宝强还听说过同事下班后,去市内蹬三轮车贴补家用的故事。 1997年从沈阳化工学院毕业后,现年38岁的钱永纯是企业改制前为数不多的进厂大学生之一。“化工厂是个破筛子,到处漏,”他坦言,“国企在管理和制度上的一些漏洞,确实十分明显。” “与此相比,民营企业则具有其先进性,”钱永纯说,和一年前相比,用人现在更凭能力,管理制度明确并得到切实执行,薪酬也更加合理。此外,截至10月底,技术改造带来的效益已有1800万元。 据统计,2011年1-6月,方大化工实现销售收入13.84亿元,实现利润9088万元,上交税金5588万元,而去年同期亏损额高达26653万元。 同时,员工应发平均工资也逐月递增至2240元,福利更明显提升。 “让您的满意化为工作中的动力”刚落成一年多的员工食堂在墙上张贴的,还有每日的菜单:红烧肉、炖干豆腐、萝卜炖粉条、酱炒黄豆、八宝小菜…… 这间食堂位于生产“东方红”牌烧碱的八万吨离子膜车间对面,可一次性容纳700人就餐。而此前,工人上下班的路上,听到最多的是带饭饭盒的“叮当”声。 “实际上,精神面貌的改变最为明显,”八万吨离子膜车间主任李宏忠说,“以前的混乱和想法不统一,已被高涨的工作积极性所取代。” 改制后,方大化工从规范管理入手,建立迅捷的决策机制,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在生产组织调度、优化资源配置、营销等方面进行了合理部署。 甚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建设,也被作为重要理论资源而广泛使用。 “经营企业也是经营人心,必须要发挥人的积极性。”易风林说,党建中的许多思想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一脉相承。比如一切行动听指挥,便与企业管理中强调的执行力不谋而合。 据介绍,方大化工现有二级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13个,党员1462名。 而方大化工销售公司经理张建丽体会最深的,则是从未停止改变的状态:“销售公司从以前的100多人减到37人,卖得反而更多了;5个业务科室变成2个,压力则更大了。” “保持信息畅通和奖励上不封顶的举措,也极大激励了技术人员的开发积极性。”她说。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公司还将投资百亿元,改造、扩大氯碱产能,扩建CPP项目、离子膜烧碱项目等,实现化工及精细化工业务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易风林同时表示,作为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公司将和吉林大学合作处理和回收废水,并与中科院注册合资公司处理废渣。 也许,这些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变化,都将在物流中心员工王凤新的创作中得以体现改制以来,他已创作了几部反映工作和生活变化的小品,“有一部叫《过年》,说老两口本不好意思被厂里工作的孩子接来过年,听孩子说改制后工厂有了变化,才最终成行”。 但他现在更大的愿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不只是荣誉,还有经济上的考虑先进者的收入也会提高。”他笑着说。(新华网 牛琪 李云路)